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擇優而錄


在 youtube 看到了這條影片,是六年前的一段 tvb新聞:

https://youtu.be/zetGa63REcI

新聞內容是指出中大港大對DSE學生不公平。片中,聖言中學的郭校長指出這樣對DSE考生不公平。

這個up主只有這一條影片,而且是手機拍電視放上去的,可見 up主很有感覺。

老實說,如果這條不是tvb新聞,我可能會當是 fake news 😅😅, 因為香港教育界做這些事,絕對是細思極恐!

就拿醫科為例,中大和港大都收4x%, 全港才多少個人讀 IB和 GCE?供應IB和 GCE的中學,十隻手指數得哂。✋🤚

如果考 DSE 入醫科,要去到狀元級或接近狀元級,那麼多人考 DSE,一年才十個八個狀元!😬😬😬證明DSE的狀元比例超低。為什麼狀元比例那麼低呢?是因為學生質素低嗎?不是,是因為5**的比率設定很低。而 IB和 GCE狀元的A*設定比率較高。印象中,大約是2%和20%的分別吧!

片中那個中文大學醫學院長說:「為了香港未來的醫學體系著想,我們是擇優而錄的。」

為什麼IB和 GCE的高分者在院長眼中就是「優」呢?大家先思考一下。

是 IB和 GCE課程更能啟發思維嗎?

嗯..... 我認為不是,我認為是因為他們的家庭一般比較有錢,英語程度也較好。

最重要的是,英語能力真的是更強。

以上說了,IB和 GCE的本港中學那麼少,到底各大學在那裡收那麼多IB和 GCE狀元或近狀元?

答案也很簡單,是從海外的中學收回來的,去了外國讀的人,在申請大學時,同時會申請non-jupas 考香港的大學的。簡單說,去外國讀數年,再回香港讀大學。

其實中國也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個中國學子,先來港澳台讀中學,再用港澳台的成績申請中國的大學,的確是容易很多的。

說回本次主題「擇優而錄」,到底「優」是什麼意思呢?在大學眼中,優就是英文好的意思。

入了大學後,不再有人問你的中文成績(除中文系),但你申請讀什麼課程,都先看你英文成績,如果是科技類,會看你的英文及數學成績。

Finally, 那新聞是六年前的了,到底現在這個不公平情況有否改善呢?🤔🤔🤔如果你知道,請留言給我。😜

後記:

以非聯招入讀本港大學 有上升趨勢

(2019年新聞報導(2017/18數據),仲加嚴重了!)

IB較DSE易取高分? 拿男拔、聖保羅學生與全港比較沒意義

(另一觀點與角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