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星期三

不要將喜歡不喜歡放大


話說之前和親戚飲茶,談及孩子的選科問題,他說小孫兒已在美國升了大學,不知道是讀心理学還是哲學,他跟孫兒說「選擇科目時要和將來職業相關」,因為他的另一個兒子生的大孫在美國讀了音樂,後來找不到相關工作就去了銀行做,他覺得学無所用,所以勸小孫兒以此為鑑。

不過他話是說過了,但我發現他並沒真正了解自己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當談及我們家米米時,我們說米米現在讀理科,他第一反應是問這是不是米米真正喜歡的科目,我們說是,但他反復問了幾次。我心想:你剛才才說選科要和將來的職業匹配,那不是白說的嗎?如果真的要選和職業匹配的工作,又怎麼會反覆強調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將喜不喜歡放得那麼大?

自己喜歡的科目剛好匹配你要找的工作,那是理想主義。現實通常是你喜歡的科目是找不到工作的,就拿哲學和心理学為例,除非做科研和教師(教返相關科目),否則是沒有什麼用的。你可能會說:「可以做心理學家/哲學家呀!」如果你真的這樣說,我真的不懂反應。嗯🤔🤔🤔,如在香港讀是會有少少機會成為心理學家的,但在美國讀就........ 一個剛移民去美國的華人(英語非 native),能在當地做到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機會應該是零。你連不同地區的口音都未必聽得懂,去做侍應落餐都未得啦,如何去輔導別人心理?人家白人黑人也不會找一個黃種人談心理問題,還要是十幾歲才來的,都未搞懂當地文化,如何掌握不同顏色人種的心理?如果拿著学位回流香港找工作,那些心理學家位置上的人其實是不會走的,你又不是常春藤名校畢業,本地三大的畢業生都未找到哲學/心理学的工作啦!總之這種工作的空缺是非常少的。你估都估到,世界心理有問題的人那麼多,有幾多個會去看心理醫生?

要做到「学以致用」,必須要先了解就業市場,再推理返要讀什麼科目,所以通常推理結果就不是「你自己喜歡的科目」。例如米米最喜歡的是化學科,但我們全家都反對他將來終身與化學物品為仵,所以他大學是不會選化學系的。由於米米是T型,我們分析了給他聽後,他自己也不會選了。

選科就像選另一半,那個人是會與你終身相伴的,你喜歡的是A,而對你事業和人生最有幫助的是B,你會選誰?

我會選B,前題是我並不討厭B,因為如果去到討厭的程度,是過不了人世的,正如選科,如果選了自己很討厭的科目,情況可能是畢不了業的。

為什麼不能選A?很簡單,因為如果對方對你的人生沒有好處,那團愛之火也會很快熄滅的,當面對柴米油鹽的問題,就沒有愛情了。選科也是,如果它幫不了你找工作,再喜歡也是要放下的,何況很少人會由少年時期喜歡一樣東西到老的,通常過幾年就會轉了口味!

當然,如果有個C,自己喜歡又有前途的,那是最理想,不過人生少有咁理想。😅😅😅

做人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而又對自己有利的事,不能將喜不喜歡放大,就像我喜歡吃薯片,不要說間中吃,我現在是完全不買了,因為我發現自己買了就忍不住吃,為了健康就干脆不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