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9集,這9集內容是由全國海選100人,再去到淘汰剩12人,分成三組再鬥,勝出的一組加一些傑出選手可以代表中國出賽戰國際選手。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有個記者訪問乒乓球世界賽的冠軍,問:「到底要怎樣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他回答:「這部分比較容易,最困難的是如何可以代表中國出賽。」
「最強大腦」的情況也是這樣,在國內的競爭非常激烈,和國內默默無聞的選手PK不比贏國際大師容易,我看了六季,可以總結,只有日本選手才是中國選手最強的對手。日本一個這麼小的地方,但聰明的人聰明得難以想像,這麼多季,日本都沒有輸過,頂多打和。
每次看「最強大腦」我都會看出很多與教育相關的東西,今次看到特別多。因為賽際改了,強調合作精神,又會「兩兩對疊」,勁人對勁人,最後很多勁人都被淘汰了。
啟示:
(一)國內學校人材不比國外名校差,國內名校勁人多,不要去闖龍潭虎穴
在百人海選的階段(全國選出100人),初時選出來的有清华北大(國內名校)、麻省理工帝國學院等(外國名校)和國內雜牌大學。
隨住比賽不斷淘汰,最先消失的是海歸派,然後是清華北大,最後剩下很多雜牌大學的。最後十二強大約有三個清華北大,其餘全是雜牌大學,還有一個中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再觀察一下年齡就會知道,雜牌大學的學生有很多都未夠入大學的年齡,即是跳級生。跳級生要入清華北大是比較難的,所以他們都在雜牌猷着。
「最強大腦」比的都不是成績,是天資,前幾季比記憶力,都可以後天訓練的,現在比的是邏輯力空間力推理力觀察力,真的天資成份頗高。即是出來比賽的很多都是資優。
今次留到最後能代表中國出賽的,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三歲。大家不要以為年紀細比賽會蝕底,不是,十幾歲是腦力的黃金時期,反應速度奇快。在這裡,我又看出一樣事,其實十五六歲讀大學更適合,因為十九歲後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就開始走下坡了。如果十五六歲開始讀大學,十九二十歲就可以讀博士了,畢業後還只是二十多歲,有時間去碰碰釘子,這樣的安排才是最理想的。
我們典型的思維,覺得讀麻省理工的一定會比蘭州大學的叻,我看完「最強大腦」才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觀念,讀麻省理工的一定比讀蘭州大學武漢大學的有錢才對!還有就是讀麻省理工的一定會被看高一線。
試想想,如果讀蘭州大學的資優兒家裡有錢,還不送他去外國讀書嗎?人家是看你在什麼大學畢業去判斷你的能力,不會給你一個測驗的。
我一直以為出國讀書是因為厲害,最近我的認知調轉了,出國讀書是因為外國更容易讀,對手更弱,就算外國的頂級名校也比香港和中國的容易讀,例如牛津大學畢業的有三成人可以拿到first Honor, 但在香港只有2至5巴仙可以拿到。外國人樣樣都比我們寬鬆一點。香港的大學比外國嚴格,國內的大學又比香港的嚴格和要求高,所以,回國內讀大學是不智的,除非讀的不是追求學術的東西,例如演藝。演藝這種東西最重要的是工作機會,在外國讀,畢業後也沒有人會請你演出,反而國內一定有機會由跑龍套做起。
In a nutshell, 如果付得起,應該出國讀書,因為對手弱,但就是由於對手太弱,一般大學是沒有公信力的,所以要讀的話就讀外國名牌大學。如果入不到,就讀香港的,還有新加坡的,國內的會考慮演藝或醫學、法律等,這是由於工作機會的原因。純知識類的,例如物理系和數學系之類,一定不能回國內讀,那些對手太強了!最強大腦的選手,很多都出自國內的數學系,數學系簡單是龍潭虎穴。
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