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星期二

麵團與教育

 99要吃小饅頭,爸爸要吃大饅頭,所以我做饅頭時,將麵团搓成不同的大小,然后呢,蒸出来是一樣大的。我打開蒸蓋的時候,真是一頭問號。


既然不同大小的麵團做出來的饅頭都大小一樣,我還是每一個麵團都做一樣的算了!但奇怪地,拿去氣炸,炸出来的麵包又不是一樣大的!哈哈哈哈




我仍然未搞明白為什么會有這種情况,大概是和温度相关吧!可能蒸籠的温度較平均,所以饅頭蒸出來是一樣大的,但最神奇是,明明它們原本是大小不一的呀!


而用氣炸鍋呢?可能温度不平均,近發熱線的地方較熱,所以一樣大小的麵團,炸出來卻大小不一。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么焗爐和氣炸煱都要「預熱」了,目的是令温度更平均吧,而蒸饅頭是冷水下鍋的,無須預熱的,因為水蒸氣很平均。


不要以為終於搞明白了所有原理就會成功,同一批饅頭和麵包,每次做出來還是會有不同。例如整鍋饅頭都很正常,偏偏會有一個塌了!有可能是蓋子那边蓋得不夠严实,也可能是有倒汗水滴在它上面,總之,要做出「個個都一樣」的成品,是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並明白每一個錯背後的原理的。


就是由於麵團的千变万化,我到現在還觉得做麵食很有趣,麵食是包含很多科学原理的。


水份的多少,油盬糖的多少,酵母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時間的控制,都會產生千变万化的结果!每一個細節的疏忽,都會導致失敗。我做了幾年的麵包和饅頭,仍然無法保證自己下一次的質素,但成功率的確是穩定地在提升的。


我覺得做麵食很像教育孩子,有些孩子出生時好像條件都一樣,但最后結果又完全不同。有些孩子條件明明相差很遠,但結果卻又一樣。你說奇妙不奇妙?


舉個例,兄弟姐妹明明基因和家庭環境都一樣,假設父母没偏心,長大後都一樣成就嗎?通常都不一樣,而且可能相去雲泥。相反,出生在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環境的人,結果卻差不多,不信你去大學看看,例如醫科,有人是出身醫生世家,有人卻是公屋狀元。


教育和麵團製作很相似,但又很不同。最不同的是,教育可以比麵團更加不合理。有人父母基因都好,家庭環境也好,教育也用心,得出的結果,未必一定會比一個樣樣條件都不及的人。

劉秀祥的故事

例如這個劉秀祥,小學四年級時,父親早死,姐姐失踪,阿媽疯了,最後,長大了,他是一個出色的副校長。這些勵志故事,總是有的。但如果是一個麵團,落太少酵母,温度太高或太低等,一定成不了饅頭,不會有「例外」。


所以,我經常掛在口边的一句話是「睇下個細路條命」囉!(這是我覺得唯一合理的總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