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星期五

大家都是閱讀

大家都是閱讀,為什麼有些家長很有效地令小朋友走入閱讀大門,有些則不呢?

今日去中央圖書館,阿仔看書時,我便周圍八卦下,觀察下不同類型的家長,看看她們如何引導孩子閱讀。


對面打了格仔的兩嫲孫是最佳的一對,阿嫲用手指指讀,而小朋友很用心聽,孩子的眼睛跟住手指,節奏和阿嫲同步。

阿嫲選了這套青田,沒有台灣拼音,字也少。

我一看就知他們這對組合很對板,果然,我行了一回回來時,見到小朋友會指讀標題文字,即是所有東西都on track, 看身高,小朋友大約四歲,他念出了標題: 老師變成木乃伊。當中的「變」,「乃」和「伊」都並非幼稚園生應該識的,可見這個小朋友已有一定的識字量。

反觀另一對母子,小朋友看樣子都小三了,但仍然看圖不看字,他手上的書很多字,但都有彩圖,最初媽媽很有心機讀給他聽,過了一會他已走神,坐不住了,於是阿媽就給他自己看,我見他快速翻動頁面都是看圖。

坐在他們母子對面的是一對母女,女孩大約四歲,初時母親讀,後來母親可能累了就唔出聲大家一齊睇,小女孩一直看住書,但我發現很奇怪的一件事,為什麼是母親翻書?是誰在看書便會由誰翻書,這個大家有留意到嗎?如果你和孩子看書,一直都由你翻書,你得小心了,到底孩子是在看書,還是在「被看書」?

所以,大家都很有誠意,拿了半天出來陪孩子看書,但效果有很大差別。

還有一點,那個大男孩和小女孩手上的,都是 有注音的台灣繪本,我覺得是增加認字難度的,所以要盡量選沒有注音的。

2 則留言:

seekin 說...

關於指讀一事,我看了一些研究,都是咁講:
帶領幼兒閱讀童書對孩子培養閱讀能力的益處廣為肯定,但成人與幼兒共讀是否不論用任何方式,都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書寫文字的知識? 是不是經常帶著孩子閱讀,一頁一頁講完故事就可以讓孩子學習文字的知識或認得書中的文字?
近期許多國外研究發現: 在親子共讀時,父母和孩子其實很少將注意力集中於印刷文字共同「閱讀」。在共讀童書時, 大多數由成人所引導的討論都集中在圖畫、預測情節、或與孩子生活有關的連結,很少出現對印 刷文字的討論。透過錄影或以眼動儀追蹤幼兒在共讀活動時的注視焦點,發現幼兒在共讀時,視線極少注意到印刷文字,多半是看著圖畫,被動的「聽」故事、回答問題,而非真正的參與「閱 讀」。
只有成人在共讀時刻意引導注意文字, 例如用指讀或口語討論的方式,幼兒才會注意到圖畫、情節以外的印刷文字,共讀活動也才能對 幼兒的文字知識有所提升。
因而認為,一般的親子共讀活動只和提升幼兒的口語能力有關,和 書寫文字的發展無關,若要藉由共讀來增進幼兒的文字知識,必須採用與文字指引的共讀帶 領策略(print referencing strategy),引導孩子注意書中的印刷文字、發音和意義等等,並加 入對文字的討論,親子共讀才會對讀寫能力的發展有幫助。

好奇媽媽 說...

謝謝你的資料,估唔到咁大段都冇消失啊!blogspot應該是只容許短留言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