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他搭地鐵時周圍望,留意每件設施及每個告示,會去摸,充滿好奇心,其他小朋友搭地鐵就是搭地鐵,和大人沒兩樣。
又例如:搭巴士他會留意到引擎的聲音和嗅到巴士的氣味,他用眼,耳,鼻,手四官去了解巴士,其他小朋友搭巴士就是搭巴士,和大人一樣。
又例如:飲茶的時候,其他孩子不是打機就是很專心地吃東西,我兒子不是。吃對他來說是苦差,但由於我們要求,他會吃足自己的份量。如果我沒有帶書給他看,他就會玩手機,但從來不是玩遊戲,而是研究手機的功能和軟件,不是研究一會兒,是永遠都在研究,像被吸了入去一樣。我看一看其他小朋友,他們玩手機時, 螢光幕反射在孩子臉上是七彩繽紛的,我兒子玩手機的樣子就和大人一樣,除了不玩社交媒體。
我一直注視自己的兒子和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從未注意過自己。
十二年來,今日我第一次發現自己和其他母親不同。
我很「多話」,我不停地和兒子對話和溝通,不是我自己在說,是有來有往有問有答的溝通。
早晨的街道上,我們母子走在路上,我問架巴士幾點到,我們要多少時間到車站,兒子查 app答覆,我確定了腳程的速度,就開始和他閒聊,今朝我們傾了中印戰爭的話題,我告訴他第一次中印戰爭在唐朝,那是「一人滅一國」的故事...... 。
到了車站,我又見到那對等同一班車的母子,一起等車兩年了,我突然發現,她沒有跟兒子談話,一直都沒有,他們等車就是很專心地等車的。有了這個發現,我再展開觀察,在一旁的兩母女,也沒有一直沒有談話,原來一直只有我一個人會在這個時候跟孩子有對話。
我在送完兒子獨自回家的路上,大約是七時半,街上人來人往,其中不乏是送孩子上學的,有父女,母子,母女等不同組合,他們全都沒有談話。很多時我並不知道他們是一對的,因為一個行前一個行後,大家也面無表情,我是從書包判斷:那個揹一個背囊加一個書包的,是後面那個女孩的父親,因為那個書包很女性化。
整條街上,人人都長着一副撲克牌的臉,趕返工,趕上學, 步履匆匆。
我不是說趕時間有什麼不妥,大家不要誤會。因為回想起來,放學的時候,放假的時候,我也很少見有人在路上和孩子雞啄唔斷,尤其是小學生。有父母在身邊的一是小學生,一是幼稚園生,幼稚園生還好,父母會跟他們對話的,但升上了小學,好像就沒有了。
你可能會問:他們會不會回到家才談話呢?
嗯,應該不會,對話是一種習慣,不管場合。好像我先生這種很男性化的人,他也是不停跟兒子對話的,因為已經習慣了,他不會說故事,但和兒子總有說不完的話,通常是一些叮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