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141神童或神經兒童

有一天,在網上看到這條新聞。


原文在此: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2193339/%E6%97%A5%E5%A0%B1-%E6%95%99%E8%82%B2-%E5%8D%81%E5%9B%9B%E6%AD%B2%E6%95%B8%E5%AD%B8%E7%A5%9E%E7%AB%A5%E7%A0%B4%E6%A0%BC%E7%9B%B4%E5%8D%87%E7%90%86%E5%A4%A7

兒子看完,問我:「我IQ都係141喎,咁我係唔係神童呀?」

我哈哈一笑,答他:「當你成功跳到級入大學時,你就是『神童』囉!當你不能成功時,你就叫『神經兒童』了!」🤣

沒錯,所有的稱呼,都是看結果而已。你小時了了,大個做乞兒,人地點會叫你「神童」啫!

香港人多現實,我記得沈詩鈞九歲入大學時,很多人都有批評聲音,十幾歲時,連記者採訪都帶有批判色彩,例如問他有沒有打過機,有沒有朋友,知不知道周秀娜是誰?無論沈詩鈞怎樣答,訪問記者心目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負面想法。

但到沈詩鈞18歲成為了UCLA教授之後,所有批評聲音都嘎然而止。我特登看那段新聞下面的留言,清一色,都是讚🤣。

我看以上神童葉振延的新聞,頗為驚訝,他父母做的事和我正在做的事竟如此相似。葉振延高小在考 igcse maths, 我們也在考,他中學去了一間官津學校一面讀一面自修IAL, 這個可能也是我們的下一步,我們的目標就是跳入大學。

到底香港有多少資優孩子正在用igcse 來對抗僵化的教育制度呢?如果你是其中一位,你又看到了這篇文章,快來和我相認吧!來讓我們成為戰友!😁

如果你很反感我們「揠苗助長」「令孩子失去童年」之類,不用來告訴我,反正我點講你都唔會明。世界上,人人「快樂」的定義都不同!

就像當年訪問沈詩鈞那個記者寫道:(大概)連周秀娜都唔知係邊個,平時連機都冇得打,沈詩鈞好慘!

但人地沈詩鈞明明答咗佢:(大概)我自己寫咗個俄羅斯方塊遊戲俾自己玩,好有滿足感!

記不知沈,沈不知記也。

我意思是,記者不知道沈詩鈞成功寫出一個俄羅斯方塊遊戲的快樂,而沈詩鈞亦不明白認識周秀娜和日日打機的快樂。

大家是不同的人,自然不能互相了解,也沒有必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