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太喜歡看葛拉威爾的書,為什麼呢?因為他和我很“夾”,我們應該都同樣是intp,型號相同,型號相同會更容易吸收。例如大家都是追求“成功”的人,就不需要去解釋,去辯論,為什麼我們不追求快樂?
作者就是一個追求成功的人,<異數>寫的是為什麼会成功,<以小勝大>寫的是弱勢者如何成功。他的著作,本本和成功有關係。為什麼一定要追求成功?因為渴望成功是我和作者這種人格天生的欲望。
這本書很好看,但與我們最相關的是第三章,關於小塘大魚的理論。
作者葛拉威爾的小池大魚理論是針對大學階段而說的。但由於外國大學寬進嚴出,香港是嚴進寬出,所以,作者的理論,在香港應該應用於中學。在探討中學之前先說說小學。
香港的小學大致分兩類:
官津小學,這類小學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程度和教育方式,不是沒有分別,是沒有“大”的分別!
直資及私立小學,每一間都差天共地,程度和教法相差十万八千里。
教育局分中學時,如何區分這兩類小學的學生,誰應該入那一间呢? 是基於一個神秘的派位制度。 我們家長絕對不會知道他是如何運作的, 公佈出來的部分, 只是一小部分。 還有一個pre-s1測驗,用以判斷學校的水平高低,這個數字並沒有公佈出來。
據我推測大約是這樣吧,每間學校分三類學生:band a/ band b /band c. 為公平起見, 每間學校的學生, band a 學生可以申請 band one 學校, band b學生可以申請band 2學校, 如此類推。
聽說最好的學校, 程度最高的, 有八成是band a學生。 表面上, 入程度最高的學校 ,只要考到頭八成 ,便一定可以入到band one 學校, 好像更著數, 事實上又是不是這樣呢?
認識一個在福建小學, 全級考第十四的學生, 去了sfa 竟然考全班30, 按照推算即是全級, 最後那十五名內。
那邊廂, 又有一個在福建小學的學生, 聲稱 「讀得辛苦」( 不知道他原本的名次)去了啟基小學,考全級第一 ,還囊括了所有學科獎項。
我合指一算, 啟基小學和sfa學生程度, 到底可以相差多遠呢? 難以想像。
而政府學校, 大約就是在直資及私校中間水平位置 ,不要以為政府學校 水準 一定最差, 因為受到監管 ,其實他們起碼有中等水平,而私校反而參差很大。 因為要提供不同元素,才能在市場上的競爭 ,所以他們的重點可能會是 吸納 一些重視才藝的家長,而非重視學術的家長, 所以他們其實放棄了一部分學術的要求,建立了一間另類一點的學校。
即是說, 以學業計算 ,一個中等學生,如果游去大塘, 會變了一條小魚 ,游去小塘, 會變成一條大魚。
而政府盡量對每一間學校都頗為「公平」, 總不能搞到某些學校就全部都入band one, 某些學校就沒有人入 band one吧! 如果真是全憑實力, 為什麼政府要保留一部分排位裏的東西不告訴家長呢? 我估計它就是想保留一些調節的空間 。每一間學校 都有 band a b c 學生。 大家自己用自己的邏輯去推理結果, 不多說了!
說到去中學 ,如果採用葛拉威爾的說法,就是寧為雞首, 不為牛尾, 如果孩子剛好是band a band b之間的學生, 盡量讓他入band2學校,那他便會有機會找到一個更好的名次,增加入大學的勝算。
人對自己的看法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習能力,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不行,就是不行;如果他覺得自己行,他就是行!所以盡量選擇一間不要令到孩子以為自己很沒用的學校,這便是最終要說的東西了!
(戴定頭盔: 一直不敢將對不同學校的想法公開 ,就是因為這很容易會引來別人的攻擊, 例如別人會問你為什麼如此功利 , 以成績來作 一個判斷, 又會有人質疑,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為什麼一定要向成功的方向去追求? 只可以這樣說, 如果我說每樣東西都必須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其實我是不用說話了 !每個人都不用再說話的了! 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思維, 看見別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包容就是了! 啱就聽唔啱就算啦! 無須執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來到好奇媽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