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做了兩個正確的決定,第一個是要求學校不公布兒子是跳級生。
首先,老師/其他家長不會對某同學說:「你睇下人地細你兩年都考得好過你,學下人啦!」我仔小學一年級時,原本有一個好朋友的,但就是因為那個同學仔家長經常把我兒子設定做假想敵,搞到那個孩子和我兒子做不了朋友。我不明白為什麼有家長那麼蠢,你兒子才考90名,為什麼要找一個全級第一的孩子去比較?那不是太打擊自己的孩子嗎?我知道他們想激勵小朋友向前,但要找也找個差不多的吧!🤷🤷🤷你找的那個目標物那麼高,結果孩子只好不停找那個假想敵的缺點來攻擊。無論老師或家長,總有這種奇怪的人,結果搞到你成為大家的假想敵。不過由於我要求老師不說出來,自然沒有這個問題。
其次,同學因為要扮唔知這件事,不會有人來說你「懶叻,唔好以為自己很巴閉」之類的話。
不過,這間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十分 nice, 我估計他們就算在已公布的情況下,也未必會針對我兒子的。但我仍然覺得這個決定很正確,因為這免除了我們家的胡思亂想,例如懷疑同學因為他年紀小而不跟他玩之類的,反正就是將整件事都簡化了,爸爸和99以為人家不知道,自然不會這麼想及胡言亂語,導致兒子自己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表現出來更自然,他也不會定位自己比別人小,他就自然地要求自己看似十五歲一樣!👍
第二個正確的決定是跳中四,不跳中五。
最初爸爸一直問我要不要直接跳中五,因為其實physics, chemistry, maths都已經考了,中四那年,這三科等於不用讀,那不是浪費時間嗎?我就一直堅持不要,跳中四就好了!至於原因,第一,我覺得跳兩級被學校接受的機會大於跳三級,學校也有心理壓力,第二,十六歲入大學比十五歲入更好。入大學後,有宿舍生活,有海外或國內交流等,你放心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嗎?就算你不擔心,人家也替你擔心,可能因為年紀小,交流活動不選你去!還有是語文沉澱的時間不足,又要應付大量寫論文之類的功課,你計算可以比人好,但寫文章你有信心寫得比人好嗎?寫得不夠好,further study會批嗎?即是可能會影響了讀碩士博士的機會率。
爸爸聽我分析後也贊同,他也覺得中四重新認真把東西讀一次可以打好基礎。結果,如他所料,兒子當年考試是拿了高分,但當中不乏死記硬背去考的成份,考完就自然忘了,現在重新學一遍,那些知識才是扎扎實實的。
另外,由於他高敏( highly sensitive ),他要重新適應一個地方也要時間,中四的課業壓力不大,他可以慢慢適應。中五中六的課程內容也比我想像中難,他有更多時間仔細讀。
So, I always make good decisions.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來到好奇媽媽的世界!